以AI自习室之名行校外培训业务之事的机构要注意了!
当人工智能与教育相遇,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塑学习场景。
-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发布的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(试行)》,首次将AI自习室纳入监管体系,明确禁止学科培训,引发行业震动;
- 而南京市教育局同期推出的《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,则勾勒出AI赋能教育的未来图景。一紧一松的政策导向,折射出AI自习室现象背后的多重张力。
一、现象扫描:资本热土与教育新宠
"双减"政策落地后,教培市场涌向新风口。数据显示,全国AI自习室数量两年间激增超5万家,好未来、作业帮等巨头纷纷入局。这类机构以"科技+托管"为卖点:学生刷脸进入布满传感器的教室,AI系统实时捕捉专注度、推送个性习题,督导老师则负责监督学习进度。其营收模式颇具玄机——硬件端单台学习机利润率高达40%,服务端的"督学费"则披着托管外衣行学科培训之实。
二、监管破冰:政策红线与灰色地带
江西省新规直击行业痛点,构建"三位一体"监管网:
技术管控
:要求接入全省教育监管平台,实时监测教学内容,杜绝"AI题库"异化为刷题工具 安全升级
:强制配备智慧消防系统,24小时视频留痕,破解"小散乱"机构的监管盲区 执法加码
:明确将隐形学科培训纳入行政处罚范围,银川、江西等地已查处多起典型案例
但监管博弈仍在持续:部分机构将学科培训拆解为"硬件销售+场地托管",甚至嵌入小饭桌运营;督学师队伍资质混乱,多由销售人员转型,难以提供专业化指导。
三、发展悖论: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
南京"八大行动"计划揭示政策另一极:
基建革命
:投入1.2亿建设智能教育基座,覆盖85%教室的物联网感知系统 师资突围
:实施"梧桐学者"计划,培养500名AI融合型教师,开发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生态重构
:构建"1+X"课程资源包,既有统一AI伦理课程,又允许校本特色开发
然而市场端的技术应用仍显粗犷:多数AI自习室仅将传统教材数字化,所谓"个性推送"实为题库简单升级;过度依赖技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"算法依赖症",长文本阅读能力下降显著。
四、未来图景:在规范中进化,在创新中回归
破局之道在于平衡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:
政策端
:需细化"督学服务"边界,建立AI教育效果评估体系,防止技术滥用 企业端
:应深耕真实教育场景,如开发AR历史场景、AI伦理沙盒等增强型学习工具 家长端
:需理性认知技术辅助性,警惕"数据崇拜",守护教育的人文本质
南京某实验校的尝试颇具启示:在AI自习室设置"数字斋戒日",强制脱离电子设备;开发"情感计算教具",将系统捕捉的学生情绪波动转化为教师干预依据。这种"人机协同"模式,或许能打开教育创新的新可能。
*本文整合央视网、多鲸,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